13岁的小婷平时很自律,可一到放假,就像脱了缰的小马,彻底放飞自我。
假期第一天,妈妈试探地开了口。
妈妈:女儿,我们来想想暑假计划好吗?
女儿漫不经心地回了一句:好呀,反正我做不到,因为我要睡觉。
语气里带着点「你能拿我怎样」的调皮。
妈妈平静地回应:那我们就把整个上午都计划成睡觉呗!
女儿听后哈哈大笑,转而开始思索:“那……光睡觉也不行啊,总得干点啥吧?不然多没意思……”
妈妈这句看似摆烂的宣言,没有一丝评判和要求,反而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女儿防御的心,开始主动做暑假计划。
虽然青春期孩子的自主意识正在拔节生长,他们渴望独立,却也还需要父母“扶上马、送一程”。
展开剩余81%这不是越俎代庖,也不是强行干预,而是在恰当的时机,顺势轻轻推孩子一把。
1
允许“留白”
临近放假,家长群里热闹非凡。
父母们都在积极地询问老师暑假班、兴趣班的安排。
半响过后,老师只是淡淡回复:放假,就是给孩子们玩的。
闹哄哄的群,一下子安静了。
很多父母头疼孩子假期安排,关注重点往往在于如何“填满”(如报补习班、夏令营、研学活动等),而忘记“留白”(如允许孩子睡到自然醒、发发呆、听听音乐、或只是安静地思考等)。
正如《庄子·人间世》所言,“人皆知有用之用,而莫知无用之用也”。这些看似“无用”的留白时光,恰是是孩子释放学习压力的窗口,跟自己对话的港湾,更是滋养生命力的沃土。
当孩子的时间不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时,他们才会启动内在动力,去探索、去想象、去领悟。
父母这时要做的,便是“允许”。
2
当好“副驾驶”
还记得人大附中家长会PPT上那句火出圈的话:孩子是司机在开车,而家长是副驾驶。
青春期的孩子,内心的小马达刚刚启动,充满能量却又容易迷失方向。
父母能做的,不是抢过方向盘一路狂飙,而是稳坐副驾,默默看导航,注意周边路况,快走错时轻声提醒一下,即使偶尔真的开错了路,也能心平气和地接受,一起寻找新的方向。
暑假计划,不正是这样一段“分工明确”的旅程吗?
小陈爸爸对此深有体会,他在跟孩子斗争了几次假期后,终于学会“摆烂”,他分享道:
孩子的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,主要责任人一定是孩子。
关于假期学习计划的安排,我跟孩子明确约定,哪些是孩子自己做主我不需要参与的,如做作业、阅读等,哪些是需要我提供一点帮助的,如错题讲解、运动陪练。
不仅是口头约定,而是落实到文字上,写在孩子的假期计划里。
写完后,不仅我心情放松了,孩子每天看着那些自己能做决定的事,反而更积极主动了。”
当孩子掌握了一定的决定权,那些“你必须”就变成了“我想”和“我能”,他的精力就不会浪费在跟父母“斗智斗勇”上了。
3
点燃自主学习的“火苗”
孩子的暑假计划只是表面的行为承诺,其根源在于他是否拥有自主学习力。
而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力的核心,关键是点燃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和渴望,让他们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幸福感。
在《一切都在关系中发生©》第15节课“如何保护好孩子的自主学习力?”里提到,犹太人有一个习俗,他们会在婴儿周岁的时候,在书本上涂上蜜糖让孩子去舔,让孩子从小就觉得书本是香甜的,是美好的事物。
然而现实中,即使很多父母明白这个道理,在“鸡娃”氛围的裹挟下,一些不经意的言行,仍会破坏孩子自主学习力。
如何让孩子在健康的亲子关系中点燃孩子自主学习的火苗?如何避免破坏孩子自主学习力的行为?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智慧和实践。
如果你也对此充满好奇,渴望找到更从容、更有效的方法陪伴孩子成长,欢迎前往普蕾泽智父母成长学堂。
写在最后
在小婷暑假计划里,那些被郑重其事排在首位的“睡觉格子”显得格外醒目。
它诉说着一个朴素的道理:假期计划的价值不在于“争分夺秒”,而在于为孩子预留成长空间。
分享一朋友的感受,深有同感,愿与天下父母者共勉:
小学重态度,中学重品行,高中重品质,大学重成绩,将来重选择,不可颠倒,因为教育沒有回头路可走。
这个过程中,家长的引导很重要,因为推动摇蓝的手就是推动地球的手。
订阅《普蕾泽智亲子关系》
引导、支持、陪伴家长的自我成长
以实现调整、改善亲子关系的目的
更多课程,关注后了解👇👇👇
发布于:广东省正规的炒股杠杆平台,武汉股票配资,股天下在线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